2006-02-16

白粉病的發生與防治

白粉病(powdery mildew)是一種由真菌所引的病害,其無性世代以 Oidium spp. 為主,有性世代則為 Sphaerotheca spp.。主要發生於乾旱季節,十二月至隔年四月間隨處可見,但以初春時最為嚴重,至四月病勢開始趨緩,五月以後即很少發生。
本病多為外寄生性﹐菌絲體全部或大部暴露在寄主植物的葉、莖、嫩梢、芽、花和果實的表面﹐並產生大量由菌絲體。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構成的肉眼可見的白色粉狀物﹐故名白粉病。本菌以子囊孢子越冬,病葉之分生孢子則為其第二次感染源,主要靠風力傳播。主要的寄主植物包括玫瑰、荖葉、木瓜、大波斯菊、洋香瓜、葡萄、草莓、月橘及其他觀賞樹木等,分述如下。

玫瑰白粉病
玫瑰白粉病是由真菌Sphaerotheca pannosa(Wallr.)Lev.所引起的重要病害,在台灣露地栽培多於12月底到5月初間發生,而在設施栽培下全年都可發生。在此環境下完成一個週期僅需72個小時,不僅減緩葉片的生長阻礙光合作用的進行,也降低了切花的品質。玫瑰品種葉表光亮者一般較抗白粉病,目前植物保護手冊推薦之防治藥劑有:(1)25% 山陽銅乳劑 500倍;(2)50% 普得松可濕性 粉劑 1000倍;(3)30% 白粉松乳劑 2000倍;(4)18.6% 賽福寧乳劑 1000倍;不過由於目前用藥頻繁,使病菌產生抗藥性使藥劑失效,亦有花朵農藥殘留的問題。

荖葉白粉病
荖葉白粉病是由真菌Sphaerotheca fusca.感染所引起,主要為害葉片,受感染部位首先轉成淡黃色,隨後轉成暗褐色斑塊,上著生白色粉狀物,分生孢子堆主要產生在葉背,但葉表也經常可見,新葉受感染後因受害組織發育受阻,終而導致葉片皺縮.畸形。在台灣發生於冬.春二季,荖葉普遍受害,在枝葉茂盛.通風不良的園地發生較嚴重,在荖花上則鮮少發生。目前植物保護手冊無推薦之防治藥劑,可參考使用30%白粉松乳劑 2,000倍、5%三泰芬可濕性粉劑 2,000倍、25%布瑞莫乳劑 2,000倍、11.7%芬瑞莫乳劑 4,000倍、62.25%鋅錳邁克尼可濕性粉劑 600倍、10.5%平克座乳劑 3,000倍、50%免賴得可濕性粉劑 3,000倍或 25%普克利乳劑 2,000倍。此外,用於防治炭疽病的待克利及撲克拉錳也可兼防本病。為達到優良效果,藥劑應噴及葉片上下二面;為避免誘發抗藥性,應輪流使用不同藥劑。

觀賞花卉白粉病
本菌屬於Sphaerotheca fuliginea,藥劑委託田間試驗之作物對象為玫瑰花,使用於非委託田間試驗之其他花卉種類及品種,或於不同生長時期使用時,應先行作小面積之藥害測試。植物保護手冊推薦之防治藥劑有:(1) 10%二氟林乳劑(Diflumetorim)3000倍(2) 50%保粒黴素(甲)水溶性粒劑5000倍(3) 5%易胺座乳劑(Imibenconazole)1000倍等。發病初期開始施藥,必要時每隔7 天施藥一次,連續三~四次。
圖一、大波斯菊白粉病
圖二、荖葉白粉病

0 Comments:

張貼留言

<< Home